7月2日下午,清华大学环境学院17名师生在刘会娟教授的带领下,赴我校环境工程学院开展专业实践教育交流活动。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芙晖、院长万东锦、副书记杨计国、副院长陈寒玉、张良波及部分教师、学生代表参加本次交流会。

(图1 宋芙晖书记代表学院向清华大学师生到来表示欢迎)
宋芙晖书记首先对刘会娟教授一行表示热烈欢迎,并介绍了环境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、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、科学研究、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情况。刘会娟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基本情况、办学特色及此次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,并向我院赠送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纪念品。随后,清华师生团队通过线上会议系统,与远赴鄂尔多斯实践的清华大学席劲瑛教授展开“云端对话”。席劲瑛教授以“环境工程的职业发展与选择”为题,结合行业趋势与个人经历,深入剖析了环境领域技术革新、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三维联动,并给出一些可行性建议:鼓励同学们及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、充分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,避免“好高骛远”和“手高眼低”,客观评价自己,珍惜在校资源,积累成果,练好内功。讲座中,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代表通过线下会场参与互动,就“环保企业择业建议”、“读研升学路径”等问题与席劲瑛教授深入交流。

(图2 清华大学刘会娟教授向环境工程学院赠送纪念品)

(图3 清华大学席劲瑛教授作线上讲座)
交流会后,在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万东锦、党委副书记杨计国的陪同下,清华师生一行参观了中国粮食博物馆。这里不仅有大量珍贵的粮食相关历史文物度量衡工具以及文献资料,还有不同粮食作物的标本、粮食加工模拟场景。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、一幅幅生动的图文、一个个逼真的模型等现代化展陈手段,系统呈现了中国悠久的粮食生产历史,及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同学们看到中国各地的粮食种植情况,从北方的小麦文化,到南方的稻米之乡,中国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粮食文化,感受我国粮食产业的历史变迁及粮食安全中的中国智慧,有助于增进他们珍惜粮食、关注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感。一部粮食史,半部中国史,同学们纷纷表示,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环境人要更加注重节约粮食,树立正确的粮食消费观,并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(图4 清华大学师生参观中国粮食博物馆)
此次跨越700公里的专业实践教育活动,强化了两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互动交流,深化了师生们对环境工程学科前沿与实践应用的认知,为两校合作与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。
(撰稿:宋勇军;摄影:刘海岩;审校:陈寒玉 ;审核:万东锦)